漫談中醫與西醫—外科

數千年前,中西醫的理論極為相似,有點像中國象棋和國際象棋。象棋的理論和實踐沒有改變,明末的《橘中秘》和清代的《梅花譜》兩著名棋譜沿用至今。但中西醫在歷史上的進化,卻大相逕庭。

據《左傳》所載,於公元前471年已有「六氣致病說」。「六氣」指陰、陽、風、雨、晦、明。公元前460年,有「西方醫學之父」之稱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 of Kos則提出「體液學說」。體液指人體的「黑膽汁、黃膽汁、痰、血」,又以「土、火、水、氣」代表。當時的中西醫學,口吻和理論都很相近。孔子於公元前500年,在《孝經》中教導說: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。」因此,中國的解剖學就局限於借助屠宰豬、牛作研究,而對人身體結構沒有正確的認識。再加上外科手術失傳於華陀,至今所剩就只有皮膚、外傷、乳房、瘤、瘡、肛門等比較外表的方面。晉末《劉涓子鬼遺方》是現存最早的外科醫書,其中記載治外傷的取箭簇,治金瘡等方法,也有肩關節脫臼時用的「椅背復位法」。

西醫學者因著基督教的影響,勇於探索神的美好創造,包括人體結構等,對解剖勇往直前。以致到了15世紀達文西時代,對人體的外觀、內部肌肉結構等非常清楚、準確。彼此之間,一消一長,距離就很大了。

「我要稱謝你、因我受造奇妙可畏‧你的作為奇妙‧這是我心深知道的。」(詩篇一三九14,和合本)

半兵 / 資深骨科醫生、表列中醫

*內容轉載至《醫學人生》 www.tdww.org.hk 

*逢星期一於 《am730》刊登由專業醫生及牙醫分享醫學資訉、職場見聞及信仰反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