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教行為
由 A M 發布

胎教行為,在中國最早紀錄於西周「列女傳」,周文王之母太任在妊娠期間「目不視惡色,耳不听淫聲,口不出傲言,能以胎教。」而胎教這詞,最早出現於漢朝,認為胎兒易被孕媽媽情緒及言行同化,故孕媽媽需遵守禮儀,道德及行為規範,給胎兒良好影響。近代,大家也知道臍帶提供輸養份給胎兒。也有許多醫學研究發現,媽媽可藉心境心情改變,引發良性荷爾蒙分泌,強化媽媽與胎兒的親密關係。而媽媽思維及聯想,也會引發神經遞質,傳入胎兒腦部,製造相似的資訉刺激及環境。胎兒在子宮內已可以學習、觀看、傾聽、感覺及記憶。在大約16週時已有觸感及味覺。在大約18週時,己有視覺和聽覺。在大約30週時,也有記憶。有研究發現,媽媽在懷孕期,主動及針對性地提供有益刺激,有助促進胎兒健康身心發展。
標記:
分享: